音乐学院成功举办“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十四):刘天华作品音乐会”

创建时间:  2014/12/13  肖楠楠   浏览次数:   返回

    12月11日晚,由音乐学院主办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十四):刘天华作品音乐会"在图书馆报告厅成功举行。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叶志明教授、音乐学院直属党总支书记李伟以及副院长夏小曹等领导出席音乐会并观看本场演出。
    本场音乐会的主讲人是副院长狄其安教授,音乐会正式开始之前狄老师用"一个音乐家 两件乐器"的标题开始了他的讲解。"一个音乐家"就是本场音乐会所有曲目的作者——刘天华,两件乐器就是音乐会中出现的两件民族乐器——二胡和琵琶。狄老师从二胡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刘天华的生平和创新等多个角度帮大家了解了本场音乐会的主题,也更好地了解了二胡这个中国民族乐器的"主角"。
    本场音乐会由上海大学民乐团团长任华清老师和团员们共同演绎了刘天华先生所做的十首二胡曲和两首琵琶曲,音乐学院任音副教授担任钢琴伴奏。音乐会在《除夜小唱》和《月夜》的优美旋律中拉开序幕,接下来由任华清老师演绎的《病中吟》充分体现了刘天华以病喻情、忧国忧民的情怀。在《空山鸟语》这首乐曲中刘天华创造性地运用三弦拉戏式的模进手法,描绘了深山幽谷,百鸟嘤啼的优美意境,是一首极富形象性的作品。这首乐曲原定由计算机学院的王芳雷教授演奏,未料王教授今年九月份突然逝世,本场音乐会也成了他未完成的心愿。为此民乐团学生特意演奏了《悲歌》来缅怀王芳雷教授。《苦闷之讴》用生动的音乐语汇将作曲家苦恼和愤懑的情绪倾诉出来,苦中作乐,聊以自慰。《闲居吟》是一首二胡变奏曲,并首次采用了泛音的演奏手法,乐曲典雅清越,表达了作者在怡然自乐的同时,对事业的思虑及对未来的憧憬之情。任华清老师所演奏的《独弦操》创作于"九•一八"事变以后不久,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刘天华先生对祖国的前途忧心忡忡,为此写下了这首乐曲。这首乐曲因为均用内弦演奏而被称为"一根弦上的舞蹈",这一奏法进一步丰富了二胡的演奏技法。接下来的两首琵琶曲《虚籁》和《歌舞引》风格有着明显的对比,不同于二胡的婉转流畅,琵琶那独具颗粒性的音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烛影摇红》是刘天华创作的最后用一首二胡曲,任华清老师充分表达出激情的曲调中所蕴含着悲哀和惆怅,令观众回味无穷。
    本场音乐会既是缅怀王芳雷教授,同时也是对刘天华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上海大学弦乐团的参与也为本场音乐会增光不少。值得一提的是本场音乐会有两位非音乐学院的同学参加演出,充分体现了上海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的成果。
    音乐会在《光明行》的二胡大齐奏中圆满结束,预示着中国民族音乐一定能像刘天华先生所期待的那样前途一片光明!(美术学院冀晓楠供稿)

上一条:音乐学院成功举办“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十五):双排键电子琴音乐会”

下一条:美国青年大提琴家Riona•Anthony演奏会成功举行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