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音画”第四讲:“中国音乐如何革故鼎新”

创建时间:  2017/05/09  肖楠楠   浏览次数:   返回

    4月26号晚在音乐学院音乐厅,"时代音画"又一次如约而至。在课的一开始,投影上"中国音乐如何革故鼎新"这个标题便吸引住了众人的目光,我心中正疑惑什么是"革故鼎新",顾骏老师便轻松的给予了我们解答,这四字成语便是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那么中国又是如何摒弃旧的建立新音乐的呢?我想我必须要将这个问题揣在心中,听完接下来的课才能有所解答吧。
    顾老师又一如既往的给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起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开头,他给我们讲了个小故事:1940年,中英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从这次战争中我们可以得知,当贸易开始的时候,战争便也会开始。任何事的发生都有一段不可省略的过程,从而可以引出本堂课的主题:当西方音乐引进中国时,不同文化进行摩擦碰撞,最后的中国音乐会怎么应变呢?
    来自音乐学院的李芸老师提出了一句很有深意的话:"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接下来,李芸老师给我们听了一首众所周知的旋律,便是儿时朗朗上口的《两只老虎》。顾骏老师笑着与我们说,他的儿时这首歌名叫《土地革命歌》,再早以前是黄埔军校校歌《国民革命歌》。再追溯源头,令人吃惊的是,这首歌其实是改编自法国民歌《雅克兄弟》。从打倒军阀到打倒土豪再到今日的打倒老虎,我们可以得知,西方音乐进入中国是从"选曲填词"开始的。随后,李芸老师给我们举例了一首由外国引进旋律,李叔同填词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来自两位音乐学院美丽的声乐同学石敏慧、鲁懿所唱的音律真可谓余音绕梁。
    那么,我们中国第一次采用西方曲调所作的曲子是什么呢,便是由杨度谱词,沈心工作曲的《黄河》。看完这首视频之后,我的感受大概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便是"绵长"。虽然与之前的"两只老虎"、"送别"相比,分句不够清晰,歌词旋律不甚搭配,但足以使我们中国的音乐在"革故鼎新"这个词上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在此基础上,我国著名作曲家刘天华先生,也将我国民族乐器二胡进行了改造,由音乐学院颜超同学给我们所演奏的《光明行》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听到此曲用了许多"大三度"这样的音程,使整首曲子的调性明亮,音区的递换也极富色彩。可以说,就是这样一首曲子,使中外一些对传统民乐有偏见的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从而有利地驳斥了那些认为二胡乐曲只能表现缠绵无力情绪的论调,为民族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无疑使我们的国乐走向了又一新的光明世界,中国音乐的更新也在此达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由音乐学院朱徐立,钢琴伴奏纪晔晔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中国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你》。深情浓郁的唱腔,节奏动感的旋律,令我沉迷其中。也足以体现,中国音乐从此与西方音乐融会贯通,走向另一个新的音乐殿堂。
    互动问答中,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是将中国民族音乐进行到底,还是抛弃以往的非"潮流"音乐,引进"洋"音乐,还是将两者合二为一。我想今天的课程主题:中国音乐是如何革故鼎新的。就是,无论选择哪条创新道路,中国音乐都会由无感再到有感从而开始创作到最后的成功。哪一条音乐之路都不会阻碍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将中国的音乐弘扬光大!

                                                撰文:张芷萌

上一条:“时代音画”第五讲:“烽火岁月”中唯有音乐呐喊出时代的“最强音”

下一条:“时代音画”第五讲:“烽火岁月”中唯有音乐呐喊出时代的“最强音”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