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音画”的第三幅面庞:九首国歌“命运”的辗转透射出民族屈辱与自强的轨迹

创建时间:  2017/04/20  肖楠楠   浏览次数:   返回

    4月18日,"时代音画"课程揭开了她的第三副面庞。不似前两次见面时的轻快愉悦,今日的她眉宇间略显沉重,为我们解读"国歌如何一路走来"的文化密码。带领我们穿越时代,从历史中寻找切入口,以国歌的演变为线索,再现中国这一段奋斗的历史。

    国歌,代表了国家的形象,是一国的音乐符号,同时也讲述着民族的命运、国家的轨迹。音乐学院的狄老师带领我们回顾历史:1880年光绪年间中国第一首国歌《普天乐》诞生,旋律和歌词诉说着亡国的悲哀,不知是否会重蹈覆辙的迷茫。再有接下来的《李中堂乐》、《颂龙旗》、《巩金瓯》、《中华雄立宇宙间》、《卿云歌》,和孙中山先生作词的《三民主义歌》,到最后广为人知的《义勇军进行曲》共九首国歌。

    最初的国歌,特为朝廷出访所作,《普天乐》全曲却无"乐",尽是悲凉。此后几首国歌,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的压迫,签订耻辱的条约、送上巨额的罚款,却依然在描述皇帝之威严,粉饰太平,封建的束缚难以摆脱。清末国歌《巩金瓯》,词句间顶天立地、气势恢宏之势,将大国的华贵气势尽显。曲目开头努力用高音撑足最后一股气,实为一朝最后的挣扎但终无济于事。 中华民国时所做《三民主义歌》,先缓后急的迫切基调讲述着北伐战争、国共合作时中华民族为振兴的奋斗史。

    经历前八次国歌"命运"的辗转,我们终于迎来了时代的最强音:《义勇军进行曲》为田汉身处牢狱时作词,聂耳主动请缨作曲,旋律采用了民族调式却用小号为主旋律以激发斗志鼓舞人心。不同于以往的曲目歌词中仅有对时代的感慨,《义勇军进行曲》还将如何振兴中华谱写得掷地有声,精神之感召力无曲能及:唯有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方能迎来的国家伟大复兴的新篇章。那一句句激昂的"起来!起来!起来!""前进!前进!前进进!"吹起了无数爱国人士心头的号角,奏出了多少中华儿女内心的呐喊。

    那可叙述着一段面临"亡国"的历史啊!一段屈辱但仍不忘奋斗的历史啊!顾骏老师义愤填膺的感慨引人深思,令人振奋。正是在巨大存亡危机下诞生的国歌,唤起人们强烈的国家意识,成就了今日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

    每一曲国歌,都代表了民族一段时间的命运,无论曲折与否,都在历史上留下了独有的痕迹。我国的九首国歌,是我们近现代民族命运的轨迹,从迷茫至振奋,由屈辱到崛起,都印刻在每一个国人的心上。曾有人提出时代已经过去应修改国歌,但民族奋斗的历史我们要如何遗忘。在寻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每当国歌奏响,它仍提醒着我们居安思危,勿忘国耻,激励我们万众一心、去奋斗、去前进。



                                                    张静雨供稿

上一条:“时代音画”第四讲:“中国音乐如何革故鼎新”

下一条:澳大利亚华裔大提琴家何烨联大提琴独奏音乐会成功举行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